讲座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讲座集锦 > 正文
 

满满干货!魏作磊教授教你如何学好经济学理论

发布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

 

从几个“三”谈如何学好经济学理论

10788

 魏作磊教授作专题讲座

 

20231014日下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魏作磊教授应邀为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学子分享了一场题为“从几个‘三’谈如何学好经济学理论”的专题讲座。国际治理创新学院以及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学会50多位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唐妍彦博士主持。

 

魏作磊教授主讲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3个“三”从教心得,即:治学的三种境界、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和知识三领域。第二部分聚焦经济学本身,重点讲述了有关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经济学的有用性、历史和价值维度,经济学借助了数学形式,经济学方法的“科学性”,研习经济学需要注意概念切换,经济学中存在一些争议,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等。

 

一、魏作磊教授3个“三”从教心得

 

158F1

魏作磊教授讲座现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讲座伊始,魏作磊教授便谈到,同学们在对待读书的态度上,要尽可能追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治学三境界。首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界,教导我们在目标追求上要志存高远。放眼现实,读书越来越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对此,他指出,研究生的核心是做研究,要依托自身专业,通过系统化课程的研究学习,从而形成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做到高质量发展。诚然,潜心读书不会很快见效,因此我们读书一定要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即至少要把学术研究当成一个追求。其次,一篇论文是对两三年研究生生活的一个浓缩性检验,其研究内容不一定从世俗功利上有用,但反复修改论文的过程是训练学术心性的过程,这便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经历了这个学术磨炼的过程,才会实现“蓦然回首,他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论文顺利发表或是得到好评反馈后所迸发出的喜悦是“边际效用递增的”,远比获得金钱的快乐更加有意义。

 

此外,魏作磊教授引用叔本华的名言“庸人最大的苦恼是对思想毫无兴趣,为了逃避无聊,他们只能不断地追求现实的东西……”以及禅宗哲句“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并通过列举曹德旺、马斯克等中国或世界富翁的例子表明比物质层面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指出心静如水地思考、读书与做学问反而可以使我们对抗世俗的无聊,经世致用,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发扬理性,分辨知识

           ——审思明辨乃为善学

 

在讲座过程中,魏作磊教授引用了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说“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构成,整体就像一架马车,理性是驾驭者、统治者,激情和欲望为拉着马车的一白一黑两匹马,三者只要正确运用,就能分别生出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德性。”并指出,对理性的运用决定着一个人对精神世界的驾驭程度。

 

随后,他详细阐释了知识的三个领域,分别是物质世界领域、精神世界领域、人类社会领域。其一,物质世界的研究领域是客观的无生命的硬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确定性、实验的可重复性、以及可被实证检验等规律特点,在打破宗教神学禁忌、解放人的自由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其弊端是忽视人的尊严,不能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其二,精神世界领域注重研究人的意识,即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其特点是丰富多彩、不确定性、整体性、有机性和延绵性。魏作磊教授指出,目前社会精神领域存在“比俗”、“佛系躺平”、无聊空虚以及心理抑郁等现象,而通过自律(运动锻炼等)、信仰、提升审美等可以对上述现象加以克服。其中,审美有三个来源层次,即大自然(感受花香和鸟鸣等)、文学艺术(阅读著作和欣赏书画等)、精神文明(拥有坚定的价值观等)。其三,与前两个领域不同的是,人类社会既有自然铁律的一面,又有人的主观性的一面,因此,针对该领域的认知则需要主客观相统一。该领域的研究与前两个领域的最大区别就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研究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因为其本身就是人类的一份子。总之,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其各自的内涵,对其加以区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而国际治理便属于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大家在学习和研究时需要特别关注该领域。

 

二、厘清有关经济学的几个方面

 

114F4

同学们认真倾听讲座内容

 

1、经济学是有用的。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自然科学的预测功能不同的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有用性主要在于解释社会的经济现象,通过解释来减少人类对自身社会的无知,少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经济学在世俗上也是有用的,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判断力、减少盲从,比如识破日常生活中的“吃喝骗子”“炒股大师”等。同时,魏作磊教授指出,与普通经济学家相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多因其重大理论创新或逻辑论证突破推动了经济学研究——好奇心是真正的原生态科学的原动力。并给大家推荐清华大学科技哲学专家吴国盛老师的著作《什么是科学》,供大家日后深入学习。

 

2、经济学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其与自然科学的重要区别。经济学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重大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反思、总结和提炼,学习经济学时不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即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必须放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时代背景中,如: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与萨伊定律、经济大萧条与凯恩斯革命、滞胀与对凯恩斯革命的批判等。大家要多阅读一些经济学家传记和世界近代史的文献,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理论的理解。

 

3、经济学研究存在价值判断和争议。

 

比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就存在很大区别。经济学家自身的价值观无形之中会影响到经济学家理论的前提假设,如对劳动力市场失衡的争论、功利主义哲学与经济人假设等。经济学理论争论的原点一方面往往就是价值观的分歧,另一方面便是由社会的复杂性导致的——科学的本质是证伪,经济学理论的争论往往带来人们对经济社会认识的深入。在此,魏作磊教授指出,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注重个人主义,对于国际治理而言,便可从中美两国价值观差异入手获得启发。随后,他引申出自然科学也具有很强的意识性,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对普通人而言是正确的,但对于外太空宇航员来说可能就不成立——意识形态的不同影响了各自理论的差异,这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所在。

 

4、经济学借助了数学形式。

 

经济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对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可先从现象抽象出概念,进而依托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演绎,推导出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在演绎过程中出现语言本身不精确的时候,可以借助特定的数学符号来提高逻辑的清晰度,但同时注意要把符号放在概念的框架下去理解,避免符号的僵化。

 

5、研习经济学需要注意概念切换。

 

区分“常识”“科学”和“哲学”性概念,形成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经济学作为“入世”的学科,其中较多概念都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货币、资本和企业等,而学习经济学就必须尽快屏蔽常识中的概念,切换到“科学中概念”,运用科学中的清晰概念进行逻辑,主要遵从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进一步地,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思考和批判可能需要审视科学中的概念,上升到哲学层面。魏作磊教授还提到,高水平的外交部发言人对公众展现出来的陈述与观点都是充满逻辑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国际治理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逻辑学的力量。

 

6、注重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

 

魏作磊教授展示的一系列融合范式比如管理学(黑箱理论等)、政治学(财政支出如何决定等)、心理学(边际效用递减等)、哲学(理性人的争论等)、金融学(储蓄与投资的转化等)以及劳动学(裁员导致社会失业问题等),让同学们对传统经济学的刻板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观——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次次跨学科的交汇中描述着自己的边界。在此,他建议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通过系统地开设有关交叉课程来对此加以探讨。

 

三、讲座结语

 

D914

唐妍彦博士作简要总结

 

讲座接近尾声,唐妍彦博士简要总结了魏作磊教授所分享的内容,表示其知识理论涉及到了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物理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翻译学、逻辑学、数学以及中西方文明史等不同方面,可谓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随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在魏作磊教授的悉心回答下对相关研究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2023级新生加入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后参加的第一次讲座分享,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以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的理论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的逻辑创新思维,开拓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