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日,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举行专题讲座,主讲专家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以及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首届毕业生廖璐,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院长赵龙跃教授主持,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全体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赵龙跃教授对陈须隆研究员和翟崑教授及廖璐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隆重介绍了两位专家。专家们诚挚感谢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邀请,并希望通过本次讲座,为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帮助同学们熟悉国内政策及国际情况。此外,廖璐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实习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陈须隆研究员发言
陈须隆研究员对赵龙跃教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理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就研究人员素质、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区别以及学习建议三方面进行了分享。
首先,研究人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拥有三种能力,即调研能力、语言能力及写作能力。
第二,把握六个关键词,即融入、转型、安心、投入、效率和合作。
第三,要掌握决策报告写作的四点技巧,即短、实、新、活,文风要短、内容要实、观点要新和应用要活。
其次,他讲到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区别,政策调研一般需要经验的积累,而学术研究则要学会捕捉新问题。
最后,他给同学们提了几点建议:
第一,国际视野,大家要抓住机会去国外实习、实践和积累经验。
第二,明确定位,要学会将自己的目标、优势、兴趣结合起来,有信念、有定力才能高投入、高产出。
第三,能力建设,语言能力、内化训练都非常重要,要形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办事效率。
翟崑教授发言
翟崑教授主要与大家分享了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双向旋转,可促进政界、商界与学界的人才流动。通过旋转门机制,能够实现人才培养和应用两方面的效用最大化。他还以基辛格博士以及他本人的政学转换为例,深刻解读了双向旋转一词。
第二,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起自学术、忠于国家、惠及世界。扎实的学术功底是创新的基础,而学术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国家,培养国际合作精神,追求合作共赢。
第三,内化训练,即把当下国际治理和国际组织有关的动态内化成自己的学术成长史。经过这种内化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从而实现在学术和应用之间的转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廖璐发言
廖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及在国际贸易中心(ITC)驻纽约联合国总部办事处的实习经验,给同学们分享了几点建议。
在国内学习阶段:首先,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其次,不光要注重个人学习,更要培养团队精神,并分享道:“If you want to go faster, go alone. But if you want to go farther, go together.”
在国外学习阶段:要不忘初心,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关注时事,与时俱进。另外她还以自己在国际组织实习的经验告诫同学们,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
赵龙跃教授发言
赵龙跃教授对陈须隆研究员、翟崑教授及廖璐的热情分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对讲座内容进行了补充。
他表示陈须隆所长提出的“融入、转型、安心、投入、效率和合作”六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合作,即团队精神。在团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绝对不能过分地高估自己。与此同时,执行能力也非常重要,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学术和工作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起自学术、忠于国家、惠及世界”的观点,赵教授也深表同意,并强调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培养愿景就是通过推荐优秀人才进入国际组织学习,再回来报效祖国,而后惠及世界,即知识报国,兼济天下。
此外,赵教授还表示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事。若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机会将与你失之交臂。
陈须隆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留学丹麦(1998-1999年),并到欧洲安全国际组织(OSCE)秘书处布拉格办公室(1999年)和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4年)做客座研究,深入研究区域安全合作问题。其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国际战略、国际安全合作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翟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关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及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做访问学者(2001年)。1998年至2014年任职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先后任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所长(2008-2010),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2011-2014)。其在亚太国际关系、东南亚大洋洲政治、东亚合作、亚欧合作、中国的周边战略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在两位专家与廖璐的热情分享后,同学们向其请教了论文写作、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并对两位专家的莅临指导与廖璐的经验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讲座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同时引发了大家对未来的思考,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专家们进行交流与学习。
专家们与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