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会图书馆内部
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7日,国际治理创新学院2022级学生在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School of Public Policy)老师的带领下访问了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与美国国会研究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作为世界规模最大、馆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为国会提供政策信息支持的重要职责,同时也在文化保存与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美国国会研究部交流座谈会
本次参观活动首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麦迪逊大楼(Madison Building)举行,美国国会研究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CRS)团队为同学们组织了一场学习交流座谈会,详细介绍了美国国会研究部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内容,并与同学们围绕美国立法程序、政策研究方法及职业发展建议展开交流。
美国国会研究部团队首先介绍道,CRS隶属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专门为国会议员及其团队提供权威、客观、及时政策研究的专业机构。该机构现有约600名员工,研究覆盖从国内事务、社会政策到外交、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CRS工作的两大核心职能是:针对美国国会需求提供保密性、定制化的研究工作;以及面向公众发布特定研究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公众理解提供支持。
CRS团队成员还特别强调,作为国会服务机构,CRS始终坚守独立性与客观性,即便面对行政部门的请求,仍坚持“不为除国会之外的任何机构服务”的原则。这一独立性原则保障了CRS能够以第三方视角,为国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选择与分析,而不会就具体政策方案发表任何倾向性的意见。
随后在互动环节,主要负责美中经济与贸易研究的Michael先生与同学们分享了美国关税政策的制定流程,并指出尽管贸易政策常被视为总统职权范围,但根据美国宪法,国会在关税设置和贸易协定审批中拥有核心权力。他解释道,CRS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为国会议员提供中立、深入的政策研究支持,帮助他们全面评估关税政策的法律依据与实际影响。
在谈及如何高效进行政策研究时,CRS研究员们分享了实际工作中的写作经验。他们强调,简明扼要、逻辑清晰是政策写作的核心原则,所有要点应开门见山地呈现,避免冗长繁杂,确保阅读对象能够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对象调整写作风格,例如,在CRS的工作当中,面对国会议员时报告撰写要求简明直接,而面对专业委员会研究人员则需详实注解,以满足深入研究与决策的需求。
此外,CRS研究员们还结合个人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职业发展的心路历程。Ricardo先生结合自己在中国留学及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经历,建议同学们重视多语种能力与跨专业研究技能培养,提升信息筛选与批判性思维能力。Michael先生则以自己从州议会到CRS的职业路径为例,鼓励同学们积极把握各种实践机会,他指出:“或许今天的实习经历,将来恰好成为你求职时被看重的亮点。”
Susan女士作为资深研究员,讲述了她围绕中国议题展开的多段职业旅程。从新闻记者到公共政策倡导者,再到CRS研究专家,她强调,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探索的过程:“其中关键在于持续学习,不断积累,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学习的热情。”
最后,CRS研究员们鼓励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在马里兰州和华盛顿特区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类智库活动,主动提问发言,拓展专业人脉。他们建议,无论是公共讲座还是闭门研讨,只要勇于提问、积极参与,就有机会在专业领域中被更多人看到与认可,从而获得更多成长机会。
二、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馆藏资源介绍会

介绍会现场
随后,国会图书馆亚洲阅览室的珍稀文献专家Mei Yu女士带领同学们来到国会图书馆的杰斐逊大楼(Jefferson Building),并亲自主持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馆藏资源介绍会,系统地介绍了中文典藏的发展历史与馆藏结构,也提供了关于电子资源使用的实操建议与研究支持途径。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主要分为三类:普通馆藏(General Collections)、国际馆藏(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以及特殊形式馆藏(Special Format Collections)。其中中文典藏隶属于国际馆藏中的亚洲部(Asian Division),为非英语国家文献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馆内中文藏书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册,种类涵盖多个领域。图书馆中文典藏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869年,当时清政府将933册中文书籍赠予美国,作为中美早期外交友好与文化交流的象征。
部分藏书
随着中美关系的演变,馆藏持续扩展,涵盖清朝、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各个历史时期,例如抗战期间“飞虎队”合作的照片,1944年中央政治学校集体署名致谢美国参战的纪念册,以及同年重庆纺织厂员工创作的图文感谢册等。这些文献不仅具备历史纪实意义,更承载着中美两国人民民间互动与文化交流的真实记忆。除了来自中方的赠书与纪念文献,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了有一批反映美方政策的文件资料。例如,有一份来自美国国务部(Department of State)的馆藏文件,反映的是当时美方自身对“中国认知”的政策性思考:在战略层面,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重要盟国,其地位对美方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在文化层面,随着大量美军派驻亚洲,战后带回对中国乃至亚洲社会的第一手认识,成为美国社会理解亚洲的重要窗口,美方意识到应充分利用这些士兵所掌握的真实经验,以强化战后对华政策研究与增进对华社会认知。文件还提到,中国留学生在美的整体表现也成为国务部关注的重要内容。当时多所美国大学反馈称,中国学生勤奋努力、表现优异,教授评价普遍积极。因此,文件中建议继续支持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与研究。此外,还有一本文献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负责陪同的美国参议员撰写的纪要,记录了尼克松总统走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及会晤行程。从政府视角到民间声音,从战时协作到校园交流,这些文献所记录的历史事件,至今仍为中美之间的理性对话与理解提供着现实启示。

美国国会图书馆官网
此外,图书馆高度重视资源的数字化工作,目前已有大批珍贵典籍通过高清扫描上线,读者可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官网(网址:https://www.loc.gov/)免费浏览与下载,支持多种图像分辨率,适用于学术研究、教学演示及跨学科引用。
合影留念
此次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参访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学子对美国政策研究机构运作机制的理解,拓宽了对中美关系历史脉络与文化互动的认识。国会图书馆所珍藏的大量中文文献,涵盖自清代以来的多个历史阶段,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广博深远,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中美两国在人文层面长期存在的交流纽带与合作基础。在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回望这些珍贵文献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尤显珍贵。文化交流历来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维系彼此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渠道。正是在这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背景下,本次参访也激发了学生们更深层次的使命意识。国际治理创新学院的学子们将在实践中砥砺前行、精进不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增进中美相互理解、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