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治理创新学院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专著推荐(2)|赵云:《当代中国的调解和多元化争议解决》

发布时间:2022-12-28 浏览次数:


 

9AE7E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参与国际法治建设责无旁贷。为弘扬中华法学学术精华、形成中华法学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法学国际影响力,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合作,联合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当代中国与国际经济法”英文专著系列项目。欢迎中国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和推荐优秀书稿,积极参与本专著系列项目,共襄“发出中国学术强音”之盛举。

 

一、作者简介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BBAD

赵云教授

 

赵云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荷兰莱顿大学法学硕士,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莫斯(Erasmus)大学法学博士。现为香港大学法律系郑家纯基金国际法教授兼系主任,厦门大学讲座教授兼博士生导师(20202023)。

 

赵云教授还担任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亚太区办事处代表,珠海国际仲裁院理事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间法学会常务理事,香港仲裁师协会理事,印度尼西亚巴厘国际仲裁调解中心创办人之一,香港政府律政司普惠全球法律创新平台成员,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司法智库专家委员,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多家国际国内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空间法学会专家组成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中国司法研究会会员,国际空间法学会会员。

 

FE1B

2018624日,世界上首个天空国阿斯伽迪亚(Asgardia)议会于维也纳举行首次会议。

根据《阿斯伽迪亚宪法》第35条及第19号法令,香港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赵云教授被任命为首席大法官。

 

赵云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空间法、争议解决、国际经济法、电子商务法等,曾获2018年中国空间法学会“首届全国十佳国际空间法学工作者”称号;2013年香港大学杰出研究青年学者奖、国际空间法学Prof.Dr.I.H.Ph.Diederiks-Verschoor奖和亚洲国际法发展基金会SATA奖等荣誉。

 

二、著作简介

解决争议促发展,规范调解筑和谐

 

17EB8

赵云教授英文专著 《当代中国的调解和多元化争议解决》

 

《当代中国的调解和多元化争议解决》(Mediation and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Modern China)以当代中国的调解制度为主要研究范围,以推广调解专业化、学科化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调解制度为研究目标,着重对比并回顾了内地与香港的调解法律制度与立法改革历程,结合重点关注的调解法律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剖析,并将得出的理论框架用于解决具体行业的争议。

 

源于“以和为贵”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有悠久的调解历史和传统,在几千年前就逐步建立了争议调处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机制逐步形成并融入了中国现代商业社会的调解制度。当代中国,调解既不是传统纠纷解决方式的简单延续,也不是对西方国家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法律移植,中国调解机制的框架建立在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和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基础上。调解在当今中国社会有多种形式,包括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等。

 

1FD25

2C7ED

《当代中国的调解和多元化争议解决》英文专著目录

 

该专著第一章为介绍章节,第二、三、四章为第一部分,系统性地回顾了内地与香港的调解法律制度与立法沿革;第二部分涵盖第五、六、七章,分别重点阐述了调解协议效力、调解员责任豁免以及和解协议的执行等方面中存在的具体法律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八、九章,主要探讨具体行业中的调解制度的运用,包括电信网间互联争议以及劳动争议中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1、第一部分

具体而言,该专著的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调解制度,并将调解作为一门法律研究学科,系统性地回顾了内地与香港调解法律制度的发展和立法改革,并提出了立足当代中国大环境下的调解立法制度的完善建议。

 

2、第二部分

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调解实践中具体的法律问题。在调解协议效力方面,第五章主要研究调解协议效力的立法必要性、判断调解协议有效的决定性因素、调解协议在合同法项下的效力、调解协议的确定性、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时调解协议效力的判断等;在调解员责任豁免方面,第六章分析并总结了不同国家对调解员责任的确定方法和范围,结合之前香港有关调解立法的讨论,分析调解员责任的合理立法模式,并主张香港立法应采用限定豁免模式,即调解员是否应免责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因案而异;在和解协议的执行方面,第七章进一步研究了新加坡调解公约的诞生背景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重点探究了涉外和解协议在香港的效力,并总结了新加坡调解公约对国际商事调解实践未来发展带来的启示。

 

3、第三部分

关于调解在具体行业中的运用,第八章总结了电信网间互联争议领域的法律制度以及所有可用的争议解决方案,分别探讨了每一种争议解决方法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并给出完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第九章则关注中国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制度与方法,总结并回顾了中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早期立法努力、政策考量、新环境下的挑战与法律应对措施等,同时勾勒出良好法治氛围下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完善之路。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的调解和多元化争议解决》回顾了中国调解制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着重探讨在当代中国加强调解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可能路径,对比内地与香港调解制度发展的不同过程,参考国外经验,立足本土实际。该专著认为,调解的学科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有利于实践中调解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调解服务质量,并适应当代中国时代环境的转变。

 

 

 

【本文原文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gjgxx/gj_zgwj/202211/t20221115_5564378.shtml,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重新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