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的焦点议题之一。“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成为指导2020年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指导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各国行动,促进2050愿景的实现。对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地球高峰会议上达成的。如今195个国家和欧盟已经加入了《公约》,而美国是唯一一个尚未批准它的联合国成员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已于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以线上线下方式成功举行,其间召开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历史上首次领导人峰会,中国宣布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东道国举措,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2022年6月宣布,COP15的主要部分将于2022年12月5日至1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中国仍将是会议的正式主席国。COP15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各国及全球在未来十年甚至更远时间范围内的工作蓝图,帮助人类社会步入正轨,以便在205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愿景。
目前“框架”讨论稿提出4项2050年长期目标和20余项2030年行动目标。各方已在“框架”目标内容上取得诸多原则性共识。“框架”通过后,缔约方将据此更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根据公约规定,更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执行“框架”所需的财务、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来源:中国日报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2208/24/WS6305ec0da310fd2b29e740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