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全球性国际比较项目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世界银行一直支持的。其理论方法是货币购买力平价,即利用各国两千多种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国货币的国际比较资料。
产生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而由于利用传统汇率法测算的比较结果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各国之间GDP的实际差距,不能反映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实际情况,因此联合国从1968年开始研究,寻找一种能够较准确评价和比较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结构的途径,即国际比较项目,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国际比较统计工具,将必然取代传统汇率法。
具体方法:
列出各国人民都需要的151类5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用加权平均法算出各国 货币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真实币值),然后按币值(而不是汇率)将各国的国民生 产总值换算成美元数。如:某种数量和质量完全相同的商品,在中国市场购买需14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市场购买需40美元,则人民币与美元对该商品的购买力平价是3.5:1。
历史发展:
联合国国际比较项目自1968年开始执行以来,经历了30多个年头。参与项目的国家从最初的10多个增加到120多个,并完成了6个阶段的比较报告。但是,由于该项目的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且实际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到目前为止,除了欧盟和经合组织成员国将ICP工作纳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以外,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直将其作为一项试验性的国际统计研究活动在开展。
来源: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8%E7%90%83%E6%80%A7%E5%9B%BD%E9%99%85%E6%
AF%94%E8%BE%83%E9%A1%B9%E7%9B%AE/1629744?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