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栏目 > 交流合作 > 交流合作 > 正文
 

《神州学人》广外特辑:《致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广外国际化的鲜明特色》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

编者按:

《神州学人》2018年第10期刊登了题为《致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广外国际化的鲜明特色》,现转载全文如下。



 

广外学生在海外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日益推进,中国高校与国际的接触日益频繁和深入,国际化成了一个时髦词。然而何谓高校国际化,又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校在国际化中如何践行全方位开放之路,各高校则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探索。近日,本刊记者造访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听了他们的书记、院长和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伴随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然而,与之相应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速度,显然没有跟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速度。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加强能力建设和战略投入,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

 

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全面推进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研究国际化,既“走出去”,也“请进来”,日益形成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采访广外党委书记隋广军,便从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的话题开始。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如今已初具国际范儿的广外的开放之路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创新之路。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任重道远

据2013年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供职联合国秘书处的非语言类中国籍专业人员共74名,低于联合国开列的116人-157人的恰当幅度,被列为任职人数偏低国家。其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中国籍职员11人,低于美国(48人)、英国(19人)、法国(18人)、德国(17人)、日本(14人)等发达国家,虽略高于阿根廷(9人)、印度(9人)、韩国(7人),但考虑到中国数倍于这几国的会费分摊比例,这样的人数也不占优。

 

当然,2013年同样也迎来了中国人担任国际组织高官的小高潮:6月,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8月,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易小准获任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徐浩良被任命为联合国助理秘书长;9月,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11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在此之后,中国人进入国际组织高层的报道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

 

隋广军认为,尽管前景是光明的,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能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能够将中国的声音更多地传递到国际舞台,能够代表中国真正参与到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还远远不够。而这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我们自己的高校来培养。

 

而广外,正是一所以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努力探索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道路的高校之一。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学生练习写书法

 

广外国际范儿的养成之道

采访隋广军的前一天,他刚刚从北京参加完中组部和教育部举办的推送高校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会议回到广州。会议期间,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一起座谈,并代表广外作了题为“创新模式,靶向培育,久久为功培养推送国际组织人才”的发言。“可以说,广外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是有良好基础的,我们的一些做法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隋广军依然沉浸在参加这次会议的兴奋中。

 

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广外似乎自然而然地浸染了一身国际范儿,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74所大学及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办了5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每年还会选派学生到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实习,参与“亚洲校园计划”,开展“模拟联合国”等国际化鲜明的实践活动。5年来,广外有40多名学生到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实习,有4500多名学生赴国境外姐妹学校交流。

 

其实早在建校之初,国际化的种子就已深埋进广外的血脉之中。1964年,考虑到中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对外语人才的需要,国家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所高等外语院校。1965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成立。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暨南大学外语系、外贸系,以及广州外国语学校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学院也更名为“广东外国语学院”。得益于此次合并,诸如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等一大批当时在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外语界享有盛名的专家学者云集广外,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仅仅培养单纯的外语外贸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还需要更多具备更广阔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广外适时明确提出了以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国际化意味着我们的办学特色,高水平则体现了我们对办学质量的追求。”隋广军说。

 

“十二五”期间,广外进一步强化开放办学的理念和特色,全面推进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研究国际化的“四化”进程。为实现广外这“四化”,学校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310”工程:3年内出国进修的学生比例达到10%,来华留学生比例达到10%,外籍教师比例达到10%。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不仅实现了10%的目标,更达到甚至突破了20%的大关。

 

当然,这只是一个量化后的小目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广外也进行了许多政策、机制上的改革和尝试。例如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学校除了投入千万资金设立留学助学金制度,支持学生到海外留学,到国际组织实习,还参照国际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实现学分制。广外是广东省学分制试点单位之一,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内外阻力有很多,比如学费的收取,以前都是按学年收费,如果采取学分制,有些学生会提前毕业,有些则可能会延后,这就需要和相关部门协调。虽然改革的进程困难重重,但是为了保证留在国内的学生也能享受到国际化教学的改革成果,改革的步伐从未因任何困难停止过。

 

在教师国际化方面,广外是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除了配合国家的人才项目实施,学校还拿出真金白银,打造“云山学者”这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品牌,这项人才政策已不仅应用于海外高端人才,校内本土的优秀人才也可以享受相关待遇。除了高端人才的引进,在青年教师招聘方面,除个别专业,没有在海外接受过国际化科研训练的教师已经很难进入广外了。对尚无海外受训经历的青年教师,学校也设立了相应的基金,每年资助40名左右的教师留学或访学。如今,学校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的教师占比50%以上。

 

在管理国际化方面,学校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很多内部改造,但这同样需要人才的支撑,因此学校制定了一个“影子计划”,派遣学校的管理干部到国外的姊妹学校(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等培训学习),与那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3个月。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学习主题,如学生就业创业、教学管理、人力资源模式等,通过直接参与国外院校的管理实践,学习他们的经验,回来后与全校的管理干部分享经验。“原来我们是看热闹,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和外方互相交流了,他们也要听听我们是怎么做的,有了对话的机会。”隋广军笑言。

 

除了海归和本土教师,得益于“310”工程的实施,广外也引进了大量外籍教师,外籍教师的管理也成为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凝聚,也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学校对外籍教师的关心不够,如果我们自己就把他们当成临时工,怎么能指望他们像正式职工那样为你工作呢?”隋广军说。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可以参考,广外就自己想办法,把外教纳入学校的管理体制,平时更多地关心他们在生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与中国教师一样的待遇和温暖。广外成为全国率先启动外教评聘职称工作的学校。“每次评优评先活动,再热的天外教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上台领奖,看得出他们非常重视学校给的这个荣誉。”隋广军说。

 

对于研究国际化,隋广军也有自己的理解。“不是国际上什么热门我们就做什么,而是做对国家、对广东有用的,在学术方面能够引领前沿的,至少是能位于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所以,在科研导向、机制、评价等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为了给广东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广外推动建立了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如今,该研究院已经成为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近舞台中央老不出声也不行。2012年,我校‘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项目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隋广军介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世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倾听中国的声音,这个时候就需要发出既让外国人听得懂、信得过,又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声音。因此,广外不再满足于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签订协议,将本科生送出去实习,而是着手培养更高层次的、能够真正参与国际治理的高端人才。

1990年代外教参加优秀外教表彰大会   神州学人资料图片

 

参与国际治理的“广外态度”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战略选择”项目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的滚动支持,为了推进这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广外通过“云山学者”项目引进了在国际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赵龙跃教授,并创建了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以实现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从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这一平台的人才培养运作模式中,我们也能够窥见广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广外积极参与国际治理的坚定决心。

 

2016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需要的全球治理高端人才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当时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下,已经启动“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赵龙跃发现,自己对项目的设计,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度契合。

 

赵龙跃认为,一谈到培养国际人才,很多人的理解都局限于培养能够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其实国家需要的远远不止是进入国际组织工作而已,而是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博弈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人才,除了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法律和管理机制体系等有相当的了解。他们可以去国际组织竞争中高级管理职位,但是也不一定需要进入国际组织,即使在国内相关部门工作也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赵龙跃为“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研究生项目”设定的培养目标,也是项目的创新点之一。

 

创新之二是培养模式的创新。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招收的研究生并不都是从广外本科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选拔,而主要是在广外各院系新入学的研究生中进行笔试和面试的二次选拔,选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完成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原先所在院系的学习任务仍然需要完成。研究院以这种形式扩充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达到了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种做法也将很多原先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机会,不仅让他们学到了很多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更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研究院还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签署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马里兰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合作项目协议》,确立了“2+1+1”的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广外完成原专业和国际治理课程学习,一年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公共政策管理硕士学位,优秀学员还将被推荐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一年。目前,首批18名学员正在马里兰大学学习深造。

 

由于“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研究生项目”入选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名单,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该项目部分优秀学生赴马里兰大学深造的学费和生活费。据悉,这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华南地区唯一资助的国际治理人才项目,也是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为数不多的社科类项目之一。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研究院更注重课堂外的实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参加各类国内外相关领域会议及实地调研的机会。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由广外与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白云论坛暨第一届中国国际治理论坛”筹备与举办期间,该项目的全体学生参与了议题设定、邀请专家、报告翻译、会务准备、论坛纪要整理等各个环节,不仅使学生们学到了新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该项目对于班级事务更是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自主选举班委,自主制定规章制度,自主组建并负责职能小组,自主组织活动,自主提出教学建议。按赵龙跃的话说,“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又怎能参与全球治理?”

 

创新之三在于课程设置。项目设置的课程较好地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球治理高端人才的要求。除了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及国际谈判等相关内容,更加入了对中国国情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内容。熟悉中国国情,才是参与国际治理的前提和根本。

 

创新之四在于专家队伍的组成。为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学生授课的专家不仅来自广外,也包括其他大学的老师,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专家队伍不仅仅限于学者、教授,也有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他们是全球治理的亲身实践者,其丰富的经验是最宝贵的知识。对于聘请这样的专家队伍,广外在经费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除了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还承担着研究咨询职能和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职能。它可谓一个缩影,其教学理念、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科研等方方面面,无一不体现着广外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如今,依托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围绕着全球治理、国际关系等问题,广外相关方向的研究机构不断开枝散叶,又相继催生了非洲研究院、南太岛国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广外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国内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的学术重镇,不但云集了一批与此相关的名师学者,也产生了一系列重大课题和科研成果。其中,隋广军、何传添、陈伟光、赵龙跃等先后承担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研究”“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研究”“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研究”,以及“全球治理机制与统筹国际国内规则战略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当然,越是彰显国际化特色,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党的领导。”隋广军强调道。对学校师生,广外开展了大量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并专门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陆续展开了“四心行动”“四推工程”“四优建设”,这一举措还入选了广东省创新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优秀案例。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活跃,国家对相关人才的渴求也越迫切。广外正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国家的需要,为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默默储备着人才。更令人愉悦的是,在全国,这样的高校不止广外一家。我们期待着,在广外们持续努力下,国际组织高层出现中国面孔,将不再是一件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

 


来源 | 《神州学人》2018年第10期 

采访 | 神州学人记者 朱国亮 曹喆

撰文 | 神州学人记者 刘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