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概述: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了“展望理论”,也作“前景理论”,是决策论的期望理论之一。该理论将心理学研究应用在经济学中,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长期以来沿用的理性人假设,展望理论从实证研究出发,从人的心理特质、行为特征揭示了影响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该理论认为个人基于参考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风险态度。利用展望理论可以对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展望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基本假设: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
(3)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获得更为敏感。
前景理论下的个人选择特性:
(1)确定性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选择确定的收益。
(2)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选择“赌一把”。
(3)损失规避: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的快乐感。
(4)小概率迷恋:即使小概率事件很少发生,很多人还是热衷于买彩票、买保险。
(5)参照依赖:一般人对一个决策结果的评价,是通过计算该结果相对某一个参照点的变化而完成的。人们看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看最终结果与参照点之间的差额。
基本结论: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
(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来源: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展望理论?fromtitle=前景理论&fromid=845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