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根据我国参与国际规则重构和全球治理的需要,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国际治理创新硕士研究生项目”。四年来,研究院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和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促进了有志于从事全球治理事业的青年学子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增进了有志青年对国际谈判理论和实践的了解和学习。
在当前,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刻,研究院积极行动,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利用网络推进各项工作,并鼓励学生在防控疫情的阻击战中,重新思考我与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点点滴滴,因此开展了“我与研究院”的征文系列活动。旨在让同学们结合在疫情防控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研究院的所学知识,思考国家大事与个体发展的联系,思考研究院发展与个人成长的联系。
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2018级研究生华定的文章中,一方面回顾了入读国际治理创新项目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体验收获,另一方面也为在战“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各级保障人员祈福加油。
我自2018年11月进入研究院以来,到现在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多以来,我不仅汲取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丰厚知识,而且收获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而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在研究院的收获、研究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及对当前全国抗击疫情工作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在研究院的收获
通过和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相处,以及实际参与的研究院的工作,我有两点非常重要的收获。在格局上,是对于“学以报国”这一远大志向的深刻领悟;在学习上,是对于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国际规则和大国关系的系统掌握。
1. 真正树立起报效祖国的目标
我在进入研究院之前,正处于人生迷茫的时期。彼时正是研一刚开学不久,平时除了上课,剩余的时间便是娱乐,有时停下来思考,也只是忧愁未来如何能在外企找到一份合适且多金的工作。报名参加研究院的国际治理人才项目时,我的初衷也仅仅是对国外学习生活的憧憬,以及对西方教育的好奇;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就是我实在太闲、太空虚太迷茫了,与其茕茕孑立,何不考虑一下接受本学院外不同的教育,做一些能够提升自己的事?
赵老师在开班第一课上讲到了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也为我后来在研究院的学习生活定下了基调:第一点是国际治理人才项目建立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送出几个出国留学的高材生,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这个项目中树立一种家国情怀,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建设祖国、为国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去;第二点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方式,除了在国际组织担任高级别职务,还可以在国内政府部门,乃至在基层岗位就职,把本职工作做好,这也是一种服务国家、报效国家的方式。经过这一年,我对于这些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国家其实就像一棵大树,每一个岗位都是大树上的枝干,一心为国,干好自己的事情,就相当于用心滋养好这一棵枝干,当每一棵枝干都枝繁叶茂的时候,这棵大树才具有顽强且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才能万古长青。
说来惭愧,我曾经把“热爱祖国、报效国家,服务国家”单纯地看作是入少先队、入共青团、入党时宣誓词中的口号和场面话,对于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和承载的重要使命,并没有非常深刻的领悟,只是偶尔看到一些关于中国的热血视频时会感到心潮澎湃。随着逐渐深入地接触研究院的每一次工作、每一次调研、每一篇报告和内参的撰写,我慢慢明白研究院的目标并不是空话,而是在赵老师等一众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的号召,践行着尽瘁为国的初心,贯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通过国际治理人才项目培养在未来能够撑起祖国腾飞翅膀的栋梁,做一些能够真正帮助国家的事情。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理念正在默默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而我觉得这种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的正确树立,正是当前国内许多教育机构所缺少的。
2. 对全球治理形势、国际规则和大国关系的系统掌握
在进入研究院之前,我由于是经济学出身,对于大体的国际形势认识还非常模糊,甚至对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都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国际规则、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进入创新班之后,我参与的第一个学术小组是美国组,在李佩欣师姐的带领下写关于中美贸易的研究报告,我是负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连任分析。为了写好这个报告,我查阅了许多美国国务网站和智库文章,把2018年特朗普的国情咨文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下载了数十篇论文,仔细研读后才对于特朗普的执政理念和中美关系有了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参与了中越跨境合作研究、全球治理小组、巴拉圭小组、中美经贸研究小组和WTO改革等小组,并且借助研究院的平台,有幸参加了许多学术大家和重要国际组织官员的讲座。在一次次的查阅资料和改稿中,我不仅自身写作能力有很大提升,而且通过聆听名家学术讲座和参与学术著作的修订等工作,对于当前全球治理形势、国际规则和大国关系也有了愈加清晰的了解和更加浓厚的兴趣,开始主动阅读一些地缘政治和全球治理的文章。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分析,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也是源于在研究院主办的“世界银行周”活动中研读了南亚世行专家的某一篇论文,从该文章中了解到中巴经济走廊的经济潜力和对于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中受到启发,并决定将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以说,在研究院的每一次工作对于我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去了解,是研究院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让我明白我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都会实打实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二、研究院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研究院现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理顺,否则将影响整个集体的健康成长。以下我将从参与工作和学习两个方面谈一谈目前研究院需要重视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1. 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研究院的各项工作
2019级同学入学到现在也有4个多月了,但是相对于2018级同学,他们似乎还没有完全融入研究院的节奏。面对群内发的许多通知,并不会及时回复,也没有参与的动力。目前的很多工作还是18级同学在参与。回顾当时我们刚进班时,一切都是自己组织自己学习,虽然没有师兄师姐指导,但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这与目前19级同学过于沉默的状态是截然相反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正是我们18级同学或老师引导的方式出现了问题。适当的指导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刚进来什么都不知道的新生,我们不能向他们要求太多,不能在选拔的时候一定要考察是否具有“精忠报国、自我奉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首先对于这样的标准,我们很难给出准确的判断,其次这样的学生毕竟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很多18级同学刚进班时和我差不多,大多是学习导向或是工作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院的培养下他们不会受到老师或周围同学的影响,慢慢立下学以报国的决心,形成胸怀天下的高远格局。
此外,作为前辈,我们18级同学在工作上的引导方式也需要改进。18级同学自开班起就基本没有和17级的前辈一起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较高的自由度;而目前,我们无论是开会还是日常工作,还是18和19级一起,这导致19级同学存在一种隐形的压力,不敢放开手脚,或者不敢争取机会,自由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目前19级同学应该拥有更多自主的空间来参与研究院的工作,如果需要帮助,可以随时联系18级同学共同解决。在一起工作时,我们作为前辈,一方面要鼓励下一届同学积极参与,但另一方面我们万万不可太过严肃以至于严苛,对于一些工作上的错误,应以平等的姿态共同讨论解决,太过直接的批评很可能会打击19级同学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导致一些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慢慢淡出队伍乃至直接退出。创新班营造的应该是活泼、互助的氛围,而不是过于紧张、上下级分明的氛围。
2. 关于对周四课程的理解和实践
周四的研讨课,是个很珍贵的互相学习的机会,但是我发现上学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课的同学非常少,大部分都在看手机或者电脑。同学们是否都把这个课堂展示当作一次任务,当自己讲完后就完成任务了,其他人的展示也就不听了?甚至有同学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只是上讲台对着PPT讲几句、走个过场便草草了事,仿佛也清楚下面的同学不会认真听。这其实是个很严重的恶性循环,对于研讨课的学习效果有很消极的影响。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同学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存在很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没有听下去的动力。但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课堂学习氛围没有营造好,就相当于是浪费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对于这个课程,我个人的建议是能否让展示的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东局势、南亚局势),或者当下最热门的国际问题(如中美贸易、美伊争端、WTO改革),甚至本专业的一些独特且易懂的知识点(如用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和汇率理论来解释国家的财政政策),将这些热门话题或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并给出对应的启示和建议,这样不仅更加契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拓宽广大同学们的知识面。
三、在目前防控疫情阻击战中的重新思考
对于目前我国面对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认真思考了身为研究院学子能够做的事情,也给湖北武汉红十字会捐过款。而最近几天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疫情的所作所为,国家疾控中心在外国刊物发表论文等许多事情,有的不是很理解,有的也需要我们认真反省。在这里,我想分别从研究院培养什么人才的角度和国家需要什么人才的角度来谈一下面对此次疫情应该秉持的两个原则:
1. 相信国家
作为人民,作为研究院的一份子,我们一定要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哪些消息是真实的,哪些消息是空穴来风的谣言。别有用心的文章总在网上肆虐,无不是诋毁中国,歧视和排斥华人的虚假消息。我知道这种负面新闻是无法避免的,我所能做的就是一遍遍地转发、辟谣,力图把前线最真实的消息传递给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而在此关键时刻,我们自己一定要对国家有信心,坚信我们能够赢得这场战“疫”,因为中华民族有最勤劳的人民和最顽强的意志。相比于澳大利亚肆虐半年还未消灭的山火,和烧毁将近一年还未修复的巴黎圣母院,中国能在十天内建成一座医院,能够以最快的效率阻断病毒的传播,派送医护人员前往救治,这种万众一心,团结起来干大事的精神是我们国家独特的制度优势的体现。经历过同样惨烈的SARS疫情和百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我相信国家面对这种挑战时一定会更加坚强、更快恢复。这也是每一个研究院学子应该有的信心。
2. 忠于人民
不管一个人学问多高,最基本的是要有最起码的良知,要有底线思维,要有所敬畏,不然学历越高、危害越大。作为研究院的学子,我们应该向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学习,把研究精力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祖国的实际需要中。在全中国人民最紧要的关头应时刻关注国内人民的需要,甚至是全人类的需要。作为地方政府部门领导,在这个特殊时期,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着成千上万人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生死存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全国人民即使面临着严重疫情的威胁也仍然选择相信国家、相信未来,地方政府和组织此时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最快的效率把援助物资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应当全面贯彻。
四、对自己未来努力的再思考
能加入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是我莫大的幸运,见证研究院的一步步成长,也让我倍感自豪。在研究院的一年多,我自感在理想和使命上有了更加坚定的认识,在能力上实现了巨大进步,认定研究院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是正确且有价值的,也决定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完成它。同时,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也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执行者,但不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或领导者。我有过企业就职经历,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对工作质量的要求较高,但缺乏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因为想要处处做到完美,导致在组织工作时对于同伴的成果不太满意,事事都想万无一失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完成,最后的结果反而是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团队成员的工作没有分配好,工作质量也未见提升。我在今后的一大改进目标就是要努力克服这种徒增压力的心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研究院的未来成长之路道阻且长。有时想想,这么多珍贵的学习机会,这么多高层次的交流平台,都是学校领导和各部处领导到处奔走、殚精竭虑为学生们争取的,长者们尚且如此摩顶放踵,我们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更要珍惜这些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能力,共同参与研究院的建设工作!希望所有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摆脱冷气、只管向上走,继续锐意进取,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辜负老师的苦心,不辜负研究院的培养,不辜负国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