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下午2点,“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就国际经济法热点问题“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研究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问题”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韩立余教授主持论坛。
韩立余教授指出,应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时刻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与课程思政要求具有一致性,国际经济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讲好国际经济法课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希望听到来自各学校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朋友的深刻探讨,并在报告结束后展开深入讨论。
“国际经济法热点探讨”主要围绕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等国际治理人才的重要性、国际治理人才素质培养、国际治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赵龙跃教授、深圳大学法学院陈梦副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张越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刘彬副教授、三亚学院法学院胡宏雁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方梦源副教授分别发表了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中国高校国际仲裁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分享》《论高校涉外法制人才培养对西方法律思维的研判训练》《新时代自贸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研究》《双法系人才培养与融合尝试》的论文,引发了与会人员对于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研究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问题的共鸣与思考,对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具有启发意义,对涉外法治人才法律思维的培养和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创新方案。
一、统筹推进涉外法治人才与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事业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国际治理高端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赵龙跃教授指出,涉外法治人才作为国际治理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两类人才在培养理念、知识、模式上具有高度同向性,应当统筹推进涉外法治人才与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在参与国际案件审议、仲裁过程中,由于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环境,能够准确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而国际司法组织等各类国际组织中尤其缺乏中国籍职员。因此,面向国际社会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当下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参与对外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韩立余教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对外交往正式步入法治时代,因此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稳步补足人才队伍短板,建立一支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是高校育人的部署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陈梦副教授表示,能够独立处理国际民事商事争端的国际仲裁人才对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国际纠纷解决机制,促进中国法治建设和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及国际治理人才素质培养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涉外法治人才及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探讨中,多位专家共识,培养优秀的涉外法治人才与国际治理人才需要不仅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综合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更要培养家国情怀、崇高抱负、创新思维以及全球视野。
赵龙跃教授指出,优秀的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渊博的专业知识、综合工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真正的全球视野。因此,提升理想、信念和格局具有极高重要性,培养志存高远、心系家国、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还应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实际工作,重点深化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
基于在国际刑事法检察官办公室实习经历的回顾,张越副教授为有志于参与国际治理事业的青年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摒弃被动思维固桎,以锐意进取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重点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时因事制宜,随机应变;大兴严谨之风,认真对待每件工作。
基于对现有法治人才培养现状的反思,刘彬副教授与方梦源副教授高度强调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性,提出应重点提升青年学子研判西方法律能力以及构建双法系思维法律。刘彬副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高校多着眼于课程设置、英文教学、联合培养等举措,忽视了西方法律思维研判这一贯穿性的关键环节,导致学生涉外法律文献思路剖析技能低下、跨法律文化思维体验技能缺失。可通过创新构建训赛动力下的法律文献研析机制、跨文化视野下的法律思维体验机制以破解此困境。而方梦源副教授指出,双法系思维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拥有普通法系思维和大陆法系思维两种法律思维方式和相应能力,并可以通过灵活运营两种思维解决实际法律问题。针对新时代自贸港涉外法治人才素质培养,胡宏雁副教授表示:第一,在掌握本国法和中国的涉外法律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运用这些法律分析和解决中国在对外交往与合作谈判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第二,应具有广泛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和处理国际事务良好的沟通和谈判策略与技巧、涉外文书写作、分析运用各种信息的综合素质。第三,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
三、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盘活“人才蓄水库”
基于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考察,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路径。
赵龙跃教授指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铸造出“五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针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理想抱负、全球视野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该模式以开设跨学科课程助力构架综合型复合型知识体系,以构建高端实践活动平台赋能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以全球化的专家团队学子促进理想信念升华。历经七年砥砺奋进,人才培养事业卓有成效:58名毕业生在联合国总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实习工作。
陈梦副教授表示,当前中国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集中在本科和法律硕士阶段,培养模式以实验班和联合培养项目为主,培养实践导向不足,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情况不相匹配。深圳大学革除上述弊端,创新推出了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国际仲裁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国际仲裁实践教学并开拓国际仲裁职业教育。
胡宏雁副教授表示,针对目前我国自贸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应以专业建设为先导,以职业导向为依归,在现有综合培养模式、特色实验班培养模式和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定位精准、内容科学、结构合理、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范式。具体而言,应当优化法学学科,探索涉外法律专业学科设置;创设差异化培养目标,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上确定不同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重视互动培养,探索国外+国内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协同培养打造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以及国际合作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方梦源副教授指出,目前国内高校涉外法治人才的模式主要为设立法律英语双学位专业与涉外法律专业等,仍有较大进步空间。Jessup(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是由美国ILSA主办的全球性赛事,以最前沿、热度最高的国际法话题为议题,要求参赛选手利用英文通过普通法系思维模式进行模拟法庭。此类竞赛培训围绕双法系思维培养展开,能够有效提升青年才俊的双法系思维,开辟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外法治与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新路。
讨论接近尾声,韩立余教授表示,各位发言人为研究国际经济法的教学研究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在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学者针对涉外法治人才以及国际治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有困境、能力要求、以及应对困境的创新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