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专题 > 深度文章 > 正文
 

疫情专题 | 我与研究院 第3期 陈卓:疫情中的再思考:我和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2-13 浏览次数:

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2018级研究生陈卓的文章中,从国家、社会、研究院及个人的角度深刻描述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的日子里,社会各界以及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做出的努力,也在这个“加油充电”的黄金时期重新审视自我,思考与研究院一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疫情面前,我能做些什么?

2020年的春节,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还记得今年元旦的前夕,很多人许下的新年愿望是“2019太难了,2020请对我好一点。”然而,这个愿望落空了。这场疫情的严重程度,无需赘述。截止到今天(202027日),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病例为31161例,三万一千一百六十一,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疫情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所有人都待在家中,最大程度降低人传人的风险,同时也关注着、祈祷着、期盼着,一起等待春天的到来,魔鬼的消失。

 

这半个多月以来,很多人已经形成了睁眼就看新闻、刷微博的习惯,我也一样。担心、愤怒、焦虑、无力、感动、心痛,种种情绪纷涌而至。一个问题每日萦绕心头:我能做些什么?我到底可以为这场疫情、为国家、为家人做点什么?

 

他们,在做什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嘱咐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时,自己却义无反顾赶往武汉。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忙碌在抗疫一线,每天只睡3小时,却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除夕夜,所有人都在家里看春晚,而重庆陆军军医大学的135位医生却连夜奔赴武汉,抗击疫情。除了他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医疗工作者,从全国各地赶往前线,他们放下了自己的小家,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孩子,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大家。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这些天,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令人心痛的消息。年仅34岁的李文亮医生,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不幸感染,后经抢救无效去世。在接受治疗期间,他还表示“康复后我想尽快回到一线工作,继续为患者看病”。在湖南衡山县,1992年出生的医生宋英杰,因连续十天九夜的劳累,引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在疫情发生后,全国公安民警、辅警担起了保卫人民的重责,但是在短短的11天内,苏莱曼·巴马丁、何建华、程建阳、刘大庆、尹祖川、李弦、曾文聪、张新忠这八名英雄先后倒下,用生命诠释了“疫情当前,警察不退”。

 

行胜于言,以平凡行动书写不平凡人生

在这次疫情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背后,是千千万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普通工人。时间紧、任务重,他们累了就直接在工地上眯一会儿,醒来继续干活,甚至想捐出自己的工资。“赶快建好医院,把病毒赶跑”、“希望工友和武汉市民都健康”、“加班加点不谈钱,尽一个普通人的义务”是他们质朴的心愿。多个派出所门口,一些市民扔下口罩、物资或积蓄,转身就跑,只留下了自己的背影。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在行动,四处奔波购买物资、汇集捐款,并历经艰辛送到武汉,合力写出了中国人三个大字。

 

我做了什么?

在疫情大爆发的时期,我在湖北恩施,更切身地体会到了形势的严峻。每天反思、反省、不停反问自己:我到底能做什么?既不能上前线,也没有能力去搜寻物资,甚至连门都不能出,我可以做的是什么呢?《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告诉了我答案。

 

首先,是从自己做起,试图在这狂风骤雨中,恢复理性。“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是我在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的工作中,学习到的处事作风。集体居家隔离、城市封闭,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举措,有些人按耐不住想出门,有些人对于居委会或学校的排查工作表示不理解,甚至故意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其实积极配合,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因此,我从自己做起,不出门、勤洗手,并主动向学校汇报情况。大学的辅导员为身在湖北的同学建了群,每天除了在小程序打卡报平安外,还要持续关注群内消息,及时回复。

 

其次,担起对家人的责任。春节期间借住小姨家,还有一个正上五年级的妹妹,天性好动,吵着要出去玩。因此,我尽量做到以身作则,自己学习的同时带着她一起制定寒假计划,每天阅读、听网课、跳绳、做家务,她也慢慢发现了做“宅女”的乐趣。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在这非常时期,有少数人居心叵测地散布谣言,试图扰乱视听。很多老年人没有辨别信息的能力,只能被动接受,倍感焦灼。我们作为年轻人,在此时应该主动思考,利用自己的知识背景与搜集信息的能力,去辨别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并力所能及地为亲朋好友科普,使家人安心。而在研究院对于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法等多学科的学习,使得我在辨别信息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强,对于“新冠状病毒是美国所为”等谣言能迅速识破,对于国家快速提升口罩供给、控制物价的行动深感钦佩。并能向家人作出解释,一起来探讨这些天的种种现象。

 

再次,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小事情。比如给慈善基金会捐款、帮亲戚找到靠谱的买菜电商、为身在武汉的朋友加油打气、给同学们分享学习资源等。我知道这作用十分有限,只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能力,去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也使得我对前路更加坚定:成为国际治理人才,为更多人服务。

 

研究院做的是什么?

自加入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以来,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常常问自己“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吧。如果没有加入这个班,在灾难面前也许我会和很多人一样,首先关心:我该怎么办?但来到这里,看到赵老师对我们的悉心培育,每日为我们奔波,甚至废寝忘食,我开始问“我能为研究院做点什么?”。看到何茂春教授、翟崑教授等学者对研究的投入、对国家的奉献,还有世界银行专家们对全球治理作出的努力,我开始问“我能为国家、为世界做点什么?”问题引起了反思,反思引发了行动,我因此也在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能早日成为国际治理人才的路上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家国情怀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颗朴素的种子,包含了对这片土地、这些人民、这个国家深沉的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底色,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颗种子。而研究院做的,就是用知识和榜样的力量将这颗种子浇灌,使它渐渐蜕变,生根发芽。在研究院,我们每一个人都看到了自己这颗种子的成长,它们连结在了一起,以后,将长成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

 

19级的同学,我相信心中也是有这颗种子存在的,只是还需时间和养分的滋润,因此不必一开始就以高标准去要求大家,多点鼓励和耐心也许更好。18级的同学都曾迷茫和彷徨,是一次又一次的授课、讲座、活动锻炼了我们,我们在一个自由的空间内不停尝试,也曾犯过一些错误,才携手走来,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当然19级的同学们也需要自己多加油,自觉遵守纪律,严格地要求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有我们在前方为你们开路。

 

任重而道远,望所有研究院的同学共勉。